党史学习教育 | 三部《简史》选学(三十六)

作者: 时间:2021-12-12 点击数:

建党100周年学习三部《简史》

为扎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不断深化“四史”的宣传教育,引导我院师生牢固树立正确历史观,更好的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yh86银河国际学党史专栏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改革开放简史》《社会主义发展简史》(简称三部《简史》)为学习重点,辅助大家学好历史、用好历史、学用结合,有力促进学史视野更开阔、明史脉络更清晰、思史理解更全面。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学习!

01《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选学

一、迈出实现伟大梦想新的一大步,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提及“小康”概念,将“小康”比作中国式的现代化,给社会主义和现代化赋予了中国特性。自“小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奋斗目标以来,其内涵不断丰富,小康社会建设的标准不断提高,这一过程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从“小康生活”到“小康社会”、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每一阶段都有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段性特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中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既包含作为战略目标的基本内涵,也包含实现战略目标的实践要求。在战略安排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承上启下的必经阶段。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华民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在目标内涵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基本实现现代化基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经济高质量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迈出坚实步伐。在战略布局上,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形成治国理政总方略。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以全面深化改革为发展动力,以全面依法治国为重要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根本保证,“四个全面”共同支撑起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战略保障。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人民性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积极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向人民、向历史作出的庄严承诺。实现总体小康特别是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层次性跃升,要求拥有充裕的物质条件,期待更高品质的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拥有良好的政治生态,期待日常政治生活中享有更加广泛的民主权利;拥有丰富的精神生活,期待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生活;拥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期待天蓝地绿、山清水秀的优美环境和健康的绿色食品。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致力于造福人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坚持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现阶段的充分体现。

为什么人的问题,是检验一个政党、一个政权性质的试金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有深刻的内涵,科学回答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了谁”“依靠谁”“由谁来评判”的基本问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人民性。第一,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经济条件、政治权利、精神生活、社会状态、生态环境等方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必要的社会条件。第二,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不断造福人民,鼓励基层大胆探索、勇于开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从人民群众实践中汲取智慧力量。第三,把人民群众的评判作为衡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效的根本标准。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满足作为衡量标准,以此为依据不断改进工作,增进民生福祉。

三、贯彻新发展理念,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性

新发展理念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对我国发展理论和发展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和系统总结的基础上,着眼于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和发展问题形成的科学认识。新发展理念的提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相耦合,包含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开放是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等一系列新观点,构成了系统严密的有机整体。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具有更强的科学性。

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科学性。一是通过贯彻创新发展理念增强发展驱动力。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建立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的创新型企业集群。二是通过贯彻协调发展理念促进发展协调性。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三是通过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建设美丽中国。建立绿色生产和消费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导向,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构建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四是通过贯彻开放发展理念提升开放合作水平。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五是通过贯彻共享发展理念增进人民福祉。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是全面小康的根本目的。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构筑全社会扶贫强大合力,以脱贫攻坚的实际成效,开辟人类反贫困的新路径。

四、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这“六个更加”与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一致,反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在实践中体现了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的内在统一以及全面进步性和战略操作性的相互融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的,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指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面性。经济建设具有基础功能,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作用,为全面小康提供充满生机、富有活力的经济条件;政治建设具有保障功能,发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保障作用,为全面小康提供人民主体、公平正义的政治条件;文化建设具有引领功能,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全面小康提供凝心聚力、奋发向上的文化支持;社会建设具有促进功能,发挥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促进作用,为全面小康提供安居乐业、稳定有序的社会条件;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支撑功能,发挥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支撑作用,为全面小康提供环境友好、永续发展的生态支持。按照“五位一体”总布局,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经济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以政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以文化建设激发精神动力,以社会建设增进民生福祉,以生态文明建设涵养绿水青山,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奠定坚实基础。

02《改革开放简史》选学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重要国际场合阐释和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内涵不断丰富,相关实践不断推进,产生了日益广泛而深远的国际影响。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为哲学基础,是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的当代继承。马克思设想了一个“自由人联合体”,这是按社会主义原则组织起来的联合体,即“真正的共同体”。马克思认为,个人只有在真正的共同体中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才可能有个人自由。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理论内核的时代呈现,是新时代条件下实现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实践图景的现实方案,为当今世界走向“真正的共同体”提供了现实路径和价值指引。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是在未来社会才能出现的理想状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则是着眼于当前,针对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从而各国相互依赖日益加深的时代特征,强调世界各国利益与安全相互交织、生存与发展相互依存、前途与命运休戚与共,国家之间应相互尊重、共同发展、文明互鉴。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义思想为文化底蕴,倡导正确的义利观。人无义不信,国无义不立。正确的义利观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中华传统文化历来重义轻利、先义后利,认为只有处理好义利关系,国家间才能做到义利兼得。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倡导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的正确义利观,体现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勾画了人类文明的基本价值坐标,即守望相助、弘义融利、心心相印、风雨同舟。基于这种价值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了各国尤其是大国对外行为的道德规范,强调世界各国应坚持民族间和谐、国家间和谐的原则,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别国利益,在寻求自身发展时兼顾别国发展。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价值导向,倡导和平发展与合作共赢。习近平总书记多次阐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的内涵,强调各国历史、文化、制度、发展水平不尽相同,但各国人民都追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和平是世界人民的永恒期望,各国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维护各国稳定、应对全球治理问题和促进世界和平都离不开发展。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各国在对外事务中并非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关系,而是共荣共损的休戚相关者。国家间只有加强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才能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谋共赢。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未来要继续与世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是坚定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继续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新中国成立以来,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定维护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这是我们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和平相处与平等交往的基础。面对当今世界仍普遍存在的冲突对抗、恃强凌弱和拉帮结派等现象,我们坚持主权平等原则,倡导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的社会制度与发展道路,继续坚持对话不对抗、包容不排他、结伴不结盟,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是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推动“一带一路”建设高质量发展。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世界发展繁荣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期盼,基于平等互利原则开展全方位多领域合作,实现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人间正道。经过多年的大力倡导和推动,我国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重大进展,成为广受欢迎的国际合作平台。今后将继续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携手努力让各国互联互通更加有效,经济增长更加强劲,国际合作更加密切,人民生活更加美好。

三是坚持开放包容与文明交流互鉴,继续扩大中外人文交流。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我们坚决反对少数国家秉持的“文明优越论”“种族优越论”和以意识形态划界的冷战思维,大力倡导包容互鉴的文明观,坚持和而不同,兼收并蓄学习借鉴人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开展各种形式的中外人文交流活动。

四是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尽力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多边主义意味着,大家的事情,大家一起商量、一起推动,大家的规则,大家一起制定、一起遵守。不能把一个或几个国家制定的规则强加于人,也不能由个别国家从所谓“实力地位”出发给整个世界“带节奏”,必须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在当今世界,多边主义不仅是一种合作工具,而且已成为各方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方式。应对各种形式、各个领域的全球性问题,必须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广泛协商、凝聚共识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

03《社会主义发展简史》选学

二、光辉真理:科学社会主义的百余年发展

1848年2月,马克思恩格斯所著的《共产党宣言》问世,《共产党宣言》以鲜明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个新的世界观,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深远视野揭示了“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2]的演变趋势,指明共产党人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每个人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的共产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提出共产党人除了工人阶级的利益外没有自身特殊的利益,表明“共产主义革命就是同传统的所有制关系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毫不奇怪,它在自己的发展进程中要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2]的鲜明态度,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埋葬资本主义旧世界、建设共产主义新世界的主体力量。《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社会主义走出了300多年的空想隧道,进入了科学发展的崭新境界。

社会主义之所以能实现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最根本的原因是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即现实的经济生产基础、现实的阶级斗争状况、科学的理论基础。

从经济生产来看,资本主义进入19世纪中叶后,随着蒸汽机在生产中的运用,机器大生产在西欧主要国家得以普及,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也稳定下来。新航路的开辟、机器大工业的发展、世界贸易的扩展,一方面使西欧国家内部偏僻的农村卷入到了城市化进程中,另一方面也使遥远的落后民族国家卷入到了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体系中。资产阶级在其统治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内所创造的生产力,比以往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资产阶级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其固有的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明显地暴露出来,西欧社会每隔10年左右就会爆发一次因生产过剩所导致的经济危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表明,资产阶级的关系太狭窄,已不能容纳自身的财富,炸毁资产阶级外壳的客观条件已经出现。

从阶级和阶级斗争发展状况来看,在与封建旧势力的斗争中,无产阶级一直是资产阶级的从属力量,在反对自己敌人的敌人,与资产阶级并肩作战。但在资产阶级统治地位确立后,无产阶级开始觉醒,逐步意识到自己受压迫、受剥削的真正原因在于资本的压榨,开始与资产阶级斗争。起初,这种斗争以自发的形式表现出来,斗争的范围还主要局限于个别企业或行业中,斗争的目标主要围绕提高工资、改善工作生活条件等经济方面。这种斗争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暴露和无产阶级斗争经验的增长,斗争的规模和激烈程度不断提高。19世纪30至40年代,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风起云涌,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第一次走上了历史舞台。这一时期的工人斗争表明,无产阶级再也不只是一个值得同情、可怜的阶级,而是一股强大的社会变革力量。但同时工人运动的失败也表明,工人阶级还只是一个自在的阶级,还认识不到政治斗争的必要性,承担不起解放自身和全人类的历史使命,他们迫切需要科学的理论指导。

从理论基础来看,科学社会主义永远不会忘记,它是站在前人的思想基础上创立的。马克思恩格斯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了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的古典哲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实现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的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两大转变,揭示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唯物史观揭开了繁芜历史现象的神秘面纱,摆脱了对历史领域纯粹理性的认识,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发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主体地位,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也只是人类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并非是永恒的存在。剩余价值学说揭开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证明进行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合理性与必然性。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后,旋即进入社会实践领域,成为无产阶级革命的行动指南,并且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其发展历程可以概括为四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到1895年恩格斯逝世,这期间发生的国际工人运动事件主要有1848年欧洲资产阶级革命、1871年巴黎公社、欧洲各国工人政党的建党活动;重要的工人组织主要有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国际(国际工人协会)、第二国际、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这一时期,马克思恩格斯一方面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工人运动,另一方面也在斗争的实践中进一步阐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推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运动相结合。

第二个阶段是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运动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阶段,时间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资本主义发展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后,显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列宁敏锐地发现了帝国主义链条上的薄弱环节,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胜利”理论。在布尔什维克的领导下,俄国发生了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共产党人开始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运用于俄国建设的实践中,对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实施新经济政策,在实践中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列宁主义。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的实践被斯大林中止。随后,苏联在建设过程中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苏联模式。

第三个阶段的重点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各国实践相结合,时间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兴起。二战期间和结束后,许多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在本国共产党领导和共产国际的帮助下,纷纷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从苏联一国发展至多国。社会主义制度在多国的建立,使社会主义发展进入高歌猛进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大大增强了社会主义在世界的影响力。这一时期各国社会主义建设由于没有经验可循,基本上都是照搬苏联模式,在建设初期经济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苏联模式的弊端很快就暴露了出来,经济上高度集中、政治上高度集权严重阻碍了社会活力的发挥,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大势所趋。20世纪70年代后,社会主义国家通过改革探索自身的发展道路成为了一股潮流。

第四个阶段重点围绕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展开,时间从20世纪70年代起至今。恩格斯指出:“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4]。在改革中探索适合自己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改革是革除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体制机制。改革存在方向问题,但不是根本性的社会性质和发展方向的改变。然而,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东各国的改革与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渐行渐远,改革变成了改制,最终导致了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社会主义制度在苏东国家全部沦陷。而中国共产党顶住了苏东剧变的压力,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处于低谷时,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使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了强大的生机与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旗。

版权所有:yh86银河国际(China)官方网站|BinG百科 网站:www.yhhls.com

Baidu
sogou